比特币官网

从一场逝去的社会实验说起:“邪教”是如何建设社群的?

  社交与社群的区别是,社交是个人为中心,扁平化,无规则的。而社群是以管理者主导,制度化的。互联网先解决了社交问题,进而决定了信息分发的主要形式。而后解决内容生产问题,进而诞生了社群和领导者,或 KOL ,因为内容生产永远是遵循二八原则的。

  前一阵在韩国认识了一个创业公司的朋友,他们的模式是付费读书俱乐部。每个俱乐部有一个确定的主题,上限 20 人,为期 4 个月,之后要重新加入。读者每期付费 200 美金左右,必须每月写不少于 1 篇读书后作文,不写就被踢出群。读书俱乐部也定期组织线下活动,只能由小组会员参加,由专业组织者组织。这个公司的付费会员有上万个,固定小组几百个,虽然听起来用户数和互联网公司没法比,但却有非常好的现金流和留存率。可以理解为每 20 人有一个节点,分散,精细化,变现强。

  复制

  规模大小并不好坏之分,但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在此前的 20 年一味以用户数和活跃度衡量产品的逻辑已经很难再持续下去。接下来的机会,更多会是精准流量,精细化运营和变现。

  以人格化为支撑的社群,通常难以复制,而且有比较明显的天花板。我不喜欢罗永浩,就永远不可能买锤子,尽管喜欢他的人支撑了最早的社群和购买力。papi 酱成功了,但复制一个 papi 是十分困难的,于是 papitube 转型 MCN ,孵化了一百多个网红。如涵都上纳斯达克了,主要利润还是来自张大奕。

  但是,我觉得这不是坏事,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多样性。越是涉及到精神需求,内容消费,审美,人们的需求就越多元。有很多人喜欢把 uber 和 airbnb 都列为共享经济的相似代表,但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模式的公司。 uber 的使命是标准化,而 airbnb 是多样化。好的生态应该能让更多的可能性,更小的个体成为新的“节点”,这才是信息时代相较于工业时代的区别。

  变现

  社群的变现是最难解的问题,但也是留给未来的最大机会。除了传统广告,电商,直播打赏,内容付费也已经是成熟的变现模式。但这些都还不够。擅长某方面的某个领袖不一定也擅长卖东西,也不一定喜欢直播,这不是同一领域的技能。

  内容付费和社群付费就更值得怀疑了。社群的扩张靠的是内容传播,而付费限制了传播。在信息时代,最伟大,最有价值的信息都是免费的。收费的那部分,只能叫服务。比如 Unsplash 上出了名的摄影师,会比较容易接到大额订单,多赚钱。

  去年我研究过很长时间开源软件及其开发者的变现问题。但现有的方法都是十分迂回且靠运气的。当然你也可以说,这些是为了梦想和爱好在开发,他们要的本来就不是钱。但也许那只是因为还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案。毕竟谁不想通过自己爱和努力的事情养活自己,金钱也只是衡量社会贡献的一种高效通道而已。

  直到今天,豆瓣不上市,在广告上也比较节制。可有很多忠实用户,已经默默使用多年,并真心希望它能赚钱,能继续成长。豆瓣滋养了很多兴趣爱好驱动的社群,让我们认识了很多人,接触了很多新鲜事物,我们都希望它可以有更多选择。

| 章摹端闹刈唷? src=  | 章摹端闹刈唷?/P>

  未来的选择

  讨论社群的意义是什么呢?为什么要去关心它的未来?在我看来,最大的意义不是新的商业模式,不是去中心,不是颠覆谁,而是创造。有了互联网,有了社群,参与创造的人群前所未有之广泛。

  创造的单位不再是公司,不再是一个团队,而可能就是一个人。互联网降低了创造者接触到潜在消费者的成本,而社群降低了组织,维护,变现成本。但这还远远不够,还缺少很多块拼图。

  比如上文提到的商业化变现问题,其实已经有一些潜在的充满想象力的新方式,但还仅仅处在萌芽阶段。比如我去年研究过的一个前沿话题[ BES 内部深度 - 什么是联合曲线模型 ] 。在此不赘述。

  再比如风险控制问题。现在所有的社群资产都归属于大平台。建立一个组织虽然容易,但失去它更容易。平台随时可以以任何理由关停账户,或封杀流量。我的好几个网红朋友给我讲了微博现在对博主的诸多流氓规则,其中包括要花钱让自己的真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发帖,还有假流量,买流量等。这还没提到数据安全,隐私等其他问题。

此文由 比特币官网 编辑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!:首页 > 比特币行情 » 从一场逝去的社会实验说起:“邪教”是如何建设社群的?